赠江右施伟长一首

须眉历落舌纵横,讲武论文满座惊。
提笔杀人犹带血,杖藜哭世不闻声。
踢翻北斗身须见,吸尽西江气未平。
千古鲁连归海上,何人一矢躲聊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豪放不羁、文武双全的侠士形象,同时暗含对世道不公的愤懑。全诗用夸张的比喻和强烈的画面感,传递出一种快意恩仇的江湖气概。

首联"须眉历落舌纵横,讲武论文满座惊":刻画主人公相貌堂堂(须眉分明)、能言善辩(舌纵横),无论是谈论武功还是文章,都能让满座宾客惊叹。这里突显其文武全才的形象。

颔联"提笔杀人犹带血,杖藜哭世不闻声":前句用夸张手法,说他的文章像刀剑一样锋利(提笔杀人),字里行间还带着血腥气;后句写他拄着藜杖为世道痛哭,却无人理会。形成强烈反差,既展现其锋芒,又暗含无奈。

颈联"踢翻北斗身须见,吸尽西江气未平":前句用神话般的想象,说他豪气冲天到能踢翻北斗七星(展现狂放);后句说他像要吸干整条西江的水,仍难平息胸中愤懑。这两句把情绪推向高潮。

尾联"千古鲁连归海上,何人一矢躲聊城":借用鲁仲连(战国侠士)的典故,说像鲁仲连这样的侠士已归隐海上,如今还有谁能一箭解聊城之围(喻指解决世间难题)?表达对当代缺少侠义之士的感慨。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豪侠之气与悲愤之情完美融合。比如"提笔杀人"的锋利与"哭世不闻"的悲凉形成反差,"踢翻北斗"的狂放与"气未平"的郁结相互映衬。诗人用"带血的笔""哭世的藜杖"等新奇意象,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视可感。最后用历史典故收尾,既抬高主人公境界,又暗含对现实的批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