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林亨大邀游兴隆寺饭聪老房聪出永乐初姚荣公与梁用行辈亦以是日游城南倡和四绝句见示为次韵 其三

诗卷曾留白下城,北来燕地又清明。
凭谁更和襄阳曲,七十馀年共此情。

现代解析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首诗是描述了清明节日的游历活动。首先,诗人林亨大在清明节这一天邀请朋友去游玩兴隆寺。他们在那里吃饭,并且遇到了聪老房聪。聪老房聪拿出了永乐年间姚荣公和梁用行等人的诗卷,大家一起欣赏并作诗和韵。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三首。

“诗卷曾留白下城”:可以理解为诗人看到了一份记录了历史的诗卷,这份诗卷曾经在白下城(可能是南京的古称)留下过痕迹。“留白”在现代可以理解为留下历史记录的空白,也就是这份诗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空白被填补上了。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怀念。

“北来燕地又清明”:诗人提到自己从南方来到燕地(即北京),又遇到了清明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清明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祭祀和缅怀先人的日子,也是春天的一个美好时刻。诗人可能在这里表达了对新环境的接纳和对过去的怀念。

“凭谁更和襄阳曲”:诗人想要知道,谁能和他一起唱和襄阳曲呢?“襄阳曲”可能是指关于襄阳地区的歌曲或者诗歌,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想要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来一起分享他的情感和思想。这也可能是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和谐氛围的向往。

“七十馀年共此情”:诗人表示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仍然保持着同样的情感和精神状态。他可能是在表达他的坚韧和乐观,即使年龄增长,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这句话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经历的丰富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的一种感慨和思考,表达了他对历史的尊重、对友情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语言深入浅出,情感真挚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