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柴招集赋得寒夜四声 其三

不识林中寺,谁寻月下踪。
潮音初浩荡,尘梦一惺忪。
古殿惊栖鹘,空坛扰怪松。
千花真有藏,我欲叩南宗(梵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秘幽静的月下古寺场景,充满禅意和超脱尘世的意境。

前两句写诗人不熟悉这座隐没在林中的寺庙,却有人追寻月光下的踪迹而来,营造出朦胧神秘的氛围。中间四句用声音和景物描写:潮水般宏大的诵经声让人从尘世梦中惊醒,古殿里受惊的猫头鹰和空坛边摇曳的怪松,都让这个夜晚显得格外空灵奇异。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寺庙就像藏着千万朵智慧之花(暗指佛教经典),让诗人产生向禅宗南派高僧求教佛法的念头。全诗通过月夜、古寺、梵音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向往。

诗中"潮音""尘梦""栖鹘""怪松"等意象组合新奇,既写实又充满禅意,让读者仿佛置身那个空灵神秘的月夜古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邃魅力。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