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醉酒观泉的潇洒形象,暗含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前两句用"金銮"(皇宫)和"醉乡"的对比,展现李白下朝后立即投入酒乡的率性,香炉峰瀑布在暮色中飞泻的画面,烘托出他豪放不羁的气质。后两句笔锋一转,说李白身为平民时(布衣)就懂得享受山水之乐,这种超脱的智慧使他免遭贬谪夜郎的苦难(秋霜喻指政治打击)。全诗通过云松轩壁画这个载体,巧妙赞颂了李白"诗仙"形象的核心——用醉眼看世界的清醒者,在庙堂与江湖间自如游走的生命智慧。壁画中凝固的飞瀑,恰似李白被定格的诗意瞬间,让后人永远记住他"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骨。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