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灵山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清净山林的喜爱和对尘世烦恼的疏离。
前两句"我为灵山好,登留到日曛"直白地表达了作者对灵山美景的喜爱,以至于一直游览到太阳西斜。"日曛"就是夕阳的意思,说明作者在这里待了整整一天。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山中的景色和感受。"岩幽馀暑雪"说幽深的山岩间还残留着未化的积雪,虽然是夏天却能看到雪景,突出了山的高峻和清凉。"钟冷入秋云"描写寺庙的钟声带着凉意飘入秋云,用声音和温度的结合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篇咏惟僧助,尘烦与俗分"这两句写在这里作诗只有僧人相伴,世俗的烦恼都被隔绝在外。通过对比突出了寺庙生活的清净超脱。
最后两句"明朝入东棹,因得识吾文"说明天就要乘船东去,但在这里的经历和感受会留在诗文中。这里的"识"字有的版本作"织",都是记录、留存的意思,暗示这次游历将成为永久的记忆。
全诗语言平实自然,通过具体景物和感受的描写,展现了山寺的清幽宁静,以及作者对这种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诗中"暑雪"、"钟冷"等意象的运用新颖独特,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山寺特有的清凉氛围。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