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香港(光绪十一年至十五年作)

水是尧时日夏时,衣冠又是汉官仪。
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晚清时期一位中国人在香港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强烈的家国情怀。

前两句"水是尧时日夏时,衣冠又是汉官仪"用对比手法:香港的自然风光(水)和中国古代尧舜时期一样美好,街上人们穿的还是中国传统服饰(汉官仪)。这里暗指香港虽然被英国占领,但自然风貌和百姓生活仍保留着中华文化的根。

后两句"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是情感爆发点:诗人登上高处环顾四周,明明这片土地就是中国的领土(真吾土),却看不见象征中国的黄龙旗(清代国旗),只飘着英国殖民者的旗帜。这种视觉反差让人痛心。

全诗通过"自然依旧,物是人非"的对比,表达了三个层次的情感: 1. 对中华文化顽强生命力的欣慰(前两句) 2. 对国土沦丧的沉痛(后两句) 3. 隐含的收复失地的期盼("真吾土"的强调)

这种将个人感受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写法,让普通读者也能直观感受到:山河虽在,国帜已改,每个中国人看到这种场景都会产生共鸣。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用具体的景象对比,让爱国情感自然流露。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