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的山居图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传递出隐逸生活的清雅韵味。
前两句"茅屋无烟火,溪桥绝往还"勾勒出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简陋的茅草屋没有炊烟(暗示主人不食人间烟火),溪水上的小桥也无人来往。这种描写突出了山居生活的孤独与超脱。
后两句"山翁独乘兴,飘洒一襟寒"则聚焦于主人公:一位山中老人独自随性而行,任凭寒风吹拂衣襟。这里的"乘兴"二字特别生动,表现出老人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而"飘洒一襟寒"既写实景又暗喻其清高孤傲的品格。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它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传递出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读者感受到远离尘嚣的宁静之美,以及主人公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这种用平凡景物寄托高洁情怀的写法,正是中国传统山水诗的独特魅力所在。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