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端午节时的孤独与忧国之情,用浅白的意象传递深沉的情感。
前两句用"松下的鹤"自比——鹤本是清高孤傲的象征,如今却不知该停靠何处,暗示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瑶池沸腾"的梦境与"玉垒山昏暗"的现实形成对比,前者可能是对盛世的向往,后者则是战乱动荡的写照。
中间两句直抒胸臆:想到亲友多已离世,独活反而显得无意义。这种痛彻心扉的感慨,反映了乱世中人的普遍心境。最后以"菖蒲老去""风烟满园"作结——端午节本该挂鲜嫩的菖蒲辟邪,如今只见枯萎的旧物,故乡也笼罩在烽烟中。通过节日习俗的荒败,道出山河破碎的哀伤。
全诗妙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鹤的彷徨、梦的破碎、独活的苦涩、故园的荒芜,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精神困境。表面写端午,实则写时代之悲。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