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凤凰台的古今变迁,充满历史沧桑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时间对比:开头用李白曾在此题诗的典故,带出如今古台萧条的现状。"风流偶出齐梁后"两句,通过"齐梁""晋宋"这些朝代名称,让人感受到这里曾是文人雅士聚集的文化胜地。
2. 空间描写:中间两句用"淮水夜明"和"石城春暗"形成明暗对比,既写实景又暗含深意。月光下的淮水与烟雨中的古城,构成一幅朦胧的历史画卷。
3. 情感升华: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诗人站在高处,看着昔日宫殿已无踪迹,风雨中独自黯然神伤。这种怅惘不仅是对古迹消失的惋惜,更是对历史兴衰、时光无情的深刻感悟。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通过一个具体地点的今昔对比,唤起人们对所有逝去美好事物的共鸣。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用月光、烟雨这些意象营造氛围,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古今多少事,都付烟雨中"的苍凉感。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