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

御柳丝长挂玉栏,不须惆怅百花残。
还知三月春虽晚,好从金舆看牡丹。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名为《宫词》的诗,内容主要描述了宫廷中的春景,特别是柳丝、玉栏、百花和牡丹。让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首句“御柳丝长挂玉栏”,描述了宫廷中的景象。长长的柳枝垂下来,与玉质的栏杆相互映衬,展现了一种优雅而华丽的氛围。这里的“御柳”和“玉栏”都是宫廷中的元素,体现了皇家的尊贵和富丽。

接下来是“不须惆怅百花残”,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看法。虽然春天即将过去,百花开始凋残,但诗人认为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惆怅。这是因为即使春天结束,新的季节也会带来不同的美,生命总是充满变化和希望。

然后来到“还知三月春虽晚”,诗人告诉我们,尽管已经是三月末,春天可能即将过去,但春天依然美好。这里的“虽晚”并没有让人失去欣赏春天的兴趣,反而增添了一种珍惜春天、享受当下的情感。

最后一句“好从金舆看牡丹”,这里的“金舆”指的是皇帝乘坐的华丽马车。诗人提议,既然春天如此美好,那么何不在皇帝的陪同下欣赏盛开的牡丹呢?这不仅体现了对皇家的尊重,也展示了春天最美的景色之一——牡丹。牡丹在春天盛开,色彩鲜艳,非常美丽。这一句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宫廷春景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诗人告诉我们,尽管生活中会有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但只要我们珍惜当下,欣赏周围的美好,就能感受到生活的魅力。同时,诗中的华丽词汇和宫廷元素也展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张公庠

张公庠,字元善。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两宋名小集》卷三二三《张泗州集》序)。嘉祐八年(一○六三)为秘书省著作佐郎(《临川先生文集》卷五一《奏举人张公庠著作佐郎制》)。哲宗元符元年(一○九八)知晋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三年,徙知苏州(明正德《姑苏志》卷三)。又知邛州(《能改斋漫录》卷一六)。晚年提举南京鸿庆宫。有《张公庠宫词》一卷。张公庠诗,据汲古阁影抄宋书棚本《张公庠宫词》、《四库全书》本《张泗州集》以及《能改斋谩录》所录,合编为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