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九颂·经文
天不椓兮斯文,寄命脉兮哲人。
烂咸阳兮焰虐,不可燬兮六经。
苟日月兮可晦,何天地兮长存。
言不文兮行不远,义欲正兮词欲赡。
学之荒兮气之浮,匪艰深兮必蹇浅。
公昔来兮帝兮帝旁,佩琼蕤兮云锦裳。
六龙兮伏轸,从之兮彩凰。
愍世兮溷浊,下扫兮不祥。
屈宋兮导前,卿云兮翼后。
韩柳兮并驰,杜李兮齐骤。
建安七子兮随行,江左诸谢兮罗左右。
抗吾旃兮典籍场,轶吾毂兮风雅囿。
探金匮兮秘图,{后炎}国华兮册书。
范金石兮所律吕,散人世兮犹绪余。
民之生兮有司命,彼指南兮亦有车。
秉斯印兮千万寿,后有觉兮余楷模。
烂咸阳兮焰虐,不可燬兮六经。
苟日月兮可晦,何天地兮长存。
言不文兮行不远,义欲正兮词欲赡。
学之荒兮气之浮,匪艰深兮必蹇浅。
公昔来兮帝兮帝旁,佩琼蕤兮云锦裳。
六龙兮伏轸,从之兮彩凰。
愍世兮溷浊,下扫兮不祥。
屈宋兮导前,卿云兮翼后。
韩柳兮并驰,杜李兮齐骤。
建安七子兮随行,江左诸谢兮罗左右。
抗吾旃兮典籍场,轶吾毂兮风雅囿。
探金匮兮秘图,{后炎}国华兮册书。
范金石兮所律吕,散人世兮犹绪余。
民之生兮有司命,彼指南兮亦有车。
秉斯印兮千万寿,后有觉兮余楷模。
现代解析
这首《述九颂·经文》是一首赞美文化传承与文人精神的诗,用神话般的想象和豪迈的笔调,表达了文化命脉的坚韧与文人的使命。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角度来理解:
1. 文化的永恒性
开篇用"天不毁斯文"强调文化(六经)比暴力(咸阳大火)更持久,就像日月天地一样不朽。这里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典故,反衬经典无法被摧毁,暗示文化比强权更有生命力。
2. 文人的责任
诗人认为真正的文章需要"义正词赡"(思想端正、文采丰富),批评当时学风浮躁("学荒气浮")导致内容浅薄。这其实是在说:写文章不能只追求华丽,要有深刻思想。
3. 文豪的梦幻队伍
诗中虚构了一场文化盛会:屈原、宋玉开道,韩愈、柳宗元并驾,杜甫、李白齐驱,还有建安七子、谢家子弟随行。这就像组建了一个"历代文豪天团",用夸张的画面展现文化传承的壮观。
4. 经典的指南针作用
把典籍比作"司命"(命运主宰)和"指南车",说金石刻录的律吕(音乐)散落人间后,仍能指导世人。这是在比喻经典作品像导航仪一样,为人类提供精神方向。
5. 文人的使命感
最后"秉斯印兮千万寿"(持此印章传万代)点明文人的终极使命——守护文化火种,成为后世楷模。就像手持文化印章的守护者,要确保精神血脉不断绝。
全诗用神话般的语言,把枯燥的"文化传承"话题写得气势磅礴。核心思想很简单:真正的文化烧不尽、打不垮,而文人的任务就是在这场接力赛中跑好自己的那一棒。诗中那些飞天彩凤、文豪车驾的奇幻画面,其实都在说同一个道理——思想的光芒比帝王的火焰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