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小诗用简单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日闲适的图景,核心思想是:真正的春意不在远方,就在眼前触手可及的美好中。
前两句"眼前自饶春意,何必三十六宫"像是诗人对朋友说的悄悄话:你看我们身边已经充满春天的气息了,何必非要去那些皇家园林(三十六宫)寻找春天呢?这里用"三十六宫"这个典故,既点出皇家园林的奢华,又反衬出平凡景色的可贵。
后两句是两幅特写镜头:芍药花(红药)带着昨夜雨珠低垂着头,像宿醉未醒的美人;杨柳枝(绿杨)在微风中轻拂地面,像在跳一支柔美的舞蹈。"扶头"和"踠地"这两个动作描写特别生动,把植物拟人化了,让静止的画面突然有了生命感。
全诗妙在把"高大上"的皇家园林和"接地气"的寻常春景作对比,用"宿雨"和"轻风"这样细微的日常元素,组合出清新自然的春日气息。诗人似乎在提醒我们:生活的诗意不在远方,就在低头可见的露珠与清风里。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