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墓

儒生骨朽名犹在,高冢相望已乱真。
只认夜深萤聚处,便应泉下读书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非常生动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关于读书人身后名的故事。

前两句说:儒生的尸骨早已腐烂,但名声却长久留存。地上那些高大的坟墓互相挨着,让人分不清真假(暗指有人靠修建豪华坟墓假装是名人)。这里用"骨朽"和"名犹在"的对比,突出名声比肉体更长久。

后两句特别有意思:人们只要看到夜里萤火虫聚集的地方,就认为那一定是读书人埋骨之处。这是用萤火虫比喻读书人,既说他们生前像萤火虫一样刻苦夜读(古有"囊萤夜读"的典故),也暗示他们死后化作萤火,精神不灭。

全诗最妙的是最后这个画面:黑夜中,点点萤火在坟茔间飞舞,既营造出神秘感,又温暖动人。不用直说"读书人精神不朽",但通过萤火虫这个意象,自然让人感受到对知识分子的敬意。同时也在暗暗讽刺那些只重视表面排场(高冢)的人,真正的读书人不需要豪华坟墓,夜间的萤火就是最好的纪念碑。

王齐舆

王齐舆,字之孟,宁海城东人。自幼聪颖,文思敏捷,作文操笔立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兄弟王恕、王章先后均及第,乡里人称为“三瑞”。初任昆山县尉,后调於潜、崇安等地任知县。任职期间,忠于职守,处理公务常到深夜方就寝,寒暑不易。又为当地开凿水渠,可灌溉田亩万余顷。百姓感恩戴德,立生祠以纪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