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芦峰分韵得尽字
芦山一何高,上上不可尽。我行独忘疲,泉石有招引。
须臾出蒙密,矫首眺无畛。已谓极峥嵘,仰视犹隐嶙。
新斋小休憩,馀力更勉黾。东峰切霄汉,首夏正凄紧。
杖策同攀跻,极目散幽窘。万里俯连环,千里瞰孤隼。
因知平生怀,未与尘虑泯。归涂采薇蕨,晚饷杂蔬笋。
笑谓同来人,此愿天所允。独往会淹留,寒栖甘菌蠢。
山阿子慕予,无忧勒回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攀登芦山的经历和感受,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超脱尘世的情怀。
开头写芦山高耸入云,似乎永远爬不到顶,但诗人独自攀登却不觉疲惫,因为山中的泉水和石头仿佛在召唤他。这里展现了人与自然的默契互动。
随后诗人穿过茂密山林,抬头远眺无边景色。本以为已经到达最高处,抬头却发现还有更高的山峰,暗示人生追求永无止境。短暂休息后,诗人继续攀登,用"东峰切霄汉"的夸张手法表现山峰之高,连夏天在这里都显得寒冷。
登顶后视野豁然开朗,能看到万里之外的景象,使诗人感到平生志向从未被世俗消磨。下山时采摘野菜,用简单饭菜,笑着对同伴说这次登山如愿以偿。最后诗人表示宁愿独自留在山中过清贫生活,像菌类一样默默生长,也不愿回到尘世。结尾用"无忧勒回轸"表达不留恋俗世纷扰的决心。
全诗通过登山过程,展现了诗人向往自然、超脱名利的精神追求。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把一次普通的登山经历升华为人生态度的写照,让读者感受到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