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三十一首 其七
壅蔽可畏哉,赵高其明效。
道路咸以目,讳言关东盗。
秦楚军相持,胜负犹未料。
扫国待大将,无端加谴诮。
奏事司马门,三日不得报。
致盟洹水上,长史作前导。
哀哉秦二世,烟雾霾七窍。
杀高易反掌,子婴亦敏妙。
至此可奈何,临风寄怀抱。
道路咸以目,讳言关东盗。
秦楚军相持,胜负犹未料。
扫国待大将,无端加谴诮。
奏事司马门,三日不得报。
致盟洹水上,长史作前导。
哀哉秦二世,烟雾霾七窍。
杀高易反掌,子婴亦敏妙。
至此可奈何,临风寄怀抱。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秦朝末年赵高专权、秦二世昏庸亡国的历史故事,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诗的前半部分揭露了秦朝灭亡的关键原因——皇帝被蒙蔽。赵高就像一面照妖镜,展示了奸臣如何用"信息封锁"害国:老百姓路上遇见都不敢说话(道路以目),官员也不敢报告起义军的情况(讳言关东盗)。当时刘邦项羽正在决战,本可以调兵挽回局势,但大将章邯忠心报国反而被责骂(无端加谴诮),连紧急军情都被赵高扣压三天不处理(三日不得报)。
中间部分用讽刺手法描写秦二世的昏聩。就像被烟雾迷了心窍(烟雾霾七窍),明明杀赵高易如反掌(杀高易反掌),最后继位的子婴也证明了这个道理——子婴上位后很快就处死了赵高。但等秦二世醒悟时已经太迟,大好河山葬送在奸臣手里。
最后诗人发出感叹:这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让人忍不住对着秋风抒发感慨(临风寄怀抱)。全诗通过秦朝灭亡的典型细节,警示后人"闭目塞听必亡国"的道理,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像讲故事一样生动。特别是"烟雾霾七窍"这个比喻,把领导被小人蒙蔽的状态描绘得特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