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哀悼一位姓李的母亲(罗价卿的母亲)的挽诗,表达了对她一生美德和母子亲情的赞颂。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几个生活化的场景传递出对逝者的怀念。
首联"孝岂天无报,慈如古所称"直接点明主题:孝顺的人终会得到好报,这位母亲的慈爱就像古代圣贤称赞的那样美好。这里用"天"和"古"两个宏大的概念,衬托出李氏品德的崇高。
颔联"百年得偕老,二子看同升"描绘了李氏的人生圆满:与丈夫白头偕老,看着两个儿子共同取得功名。短短两句勾勒出一个传统女性最理想的人生轨迹——婚姻美满、子女成才。
颈联"未拜鸾回纸,先虚绣蹙藤"转入哀思。"鸾回纸"指朝廷封赠的文书,"绣蹙藤"是精美的刺绣。意思是还没等到朝廷的封赏,她的绣架就已经空置了。通过这两个具体物象的对比,突出生命无常的遗憾。
尾联"他时颖考叔,清泪落君羹"用典故表达哀思。颖考叔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孝子,这里暗示李氏的儿子们会像颖考叔思念母亲那样,在未来某个时刻,因为思念母亲而落泪。用"清泪落君羹"这样具象的画面,把抽象的哀思变得可感可知。
全诗没有直接写哭泣悲伤,而是通过"绣架空置"、"泪落羹汤"这些生活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亲人离世后,那些看似平常的物品和场景中蕴含的深深思念。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比直白的哀哭更打动人心。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