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戏赠
武皇听歌长太息,倾城不难难绝色。
连娟脩嫭果自得,三十六宫宠无敌。
君不见孝宣既没王业衰,优游时事牵文辞。
延寿丹青最叵信,无盐侍侧捐毛施。
此时昭君去宫掖,边风侵肌雪满碛。
穹庐旃墙烧𤑺蠡,琵琶怨思胡笳悲。
犹怜敌情不消歇,子孙累世称阏氏。
传闻汉宫翻可愁,纨扇绿衣长信秋。
燕啄皇孙两悽恻,当时无事成深仇。
覆杯反水难再收,深渊瞬息为高丘。
尘沙萧条猛虎塞,边民独记和亲侯。
连娟脩嫭果自得,三十六宫宠无敌。
君不见孝宣既没王业衰,优游时事牵文辞。
延寿丹青最叵信,无盐侍侧捐毛施。
此时昭君去宫掖,边风侵肌雪满碛。
穹庐旃墙烧𤑺蠡,琵琶怨思胡笳悲。
犹怜敌情不消歇,子孙累世称阏氏。
传闻汉宫翻可愁,纨扇绿衣长信秋。
燕啄皇孙两悽恻,当时无事成深仇。
覆杯反水难再收,深渊瞬息为高丘。
尘沙萧条猛虎塞,边民独记和亲侯。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但作者用了一种反讽的手法,颠覆了传统认知。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汉宫选美的荒唐。汉武帝选妃不在乎人品,只追求绝世美貌,导致后宫争宠。到了汉宣帝时,国家衰落,皇帝沉迷享乐,画师毛延寿受贿作弊(把丑女画成美女),真正的美人却被埋没。这里暗指昭君因为不肯行贿,被画师故意画丑而不得宠。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写昭君出塞后的真实处境。表面上她在匈奴成为阏氏(王后),子孙世代尊贵,但实际上塞外环境恶劣(风雪刺骨、住帐篷、听胡笳),她的琵琶声里满是思乡的哀愁。更讽刺的是,她的和亲并没有真正消除匈奴的威胁。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对比汉宫与昭君的结局。留在汉宫的妃嫔下场更惨(像班婕妤被贬冷宫、赵飞燕害死皇子),当初的宫斗都成了无意义的仇恨。而昭君的故事就像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荒漠变成了纪念她的"和亲侯"封地。最后两句点出主旨:真正的猛虎(暗指匈奴威胁)仍在边疆,百姓只记得和亲的表面荣耀,却忘了背后的屈辱。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
1. 打破"昭君怨"的传统套路,指出留在汉宫可能更惨
2. 揭露和亲政策的虚假性——既没换来和平,又让女子承受苦难
3. 用"猛虎塞"暗示国家软弱,用"和亲侯"讽刺当局的自欺欺人
4. 通过对比(汉宫/塞外、当时/后世)展现历史的荒诞性
本质上是在借古讽今,批评那些用女子幸福换取虚假和平的政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