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曾见青旂上苑回,瑞幡仙萼剪刀催⑴。
朝来独曝茅檐日,且暖蓬心一寸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立春时节的景象和感受,语言平实却富有深意。

前两句写宫廷立春的盛况:人们看到皇家园林里竖起青色旗幡(立春习俗),春风像剪刀般催开了吉祥的花苞。这里用"剪刀"暗喻春风裁出花叶的巧手,化用"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意境。

后两句笔锋一转,写普通百姓的生活:清晨贫寒人家只能晒着茅草屋檐透下的阳光,勉强温暖自己冻僵的心。"蓬心"指像蓬草一样漂泊无依的内心,"一寸灰"既形容微弱的阳光,也暗喻希望的火苗。诗人通过对比,展现了立春时节不同阶层的生存状态——权贵们张灯结彩庆贺新春,而贫民只能守着微弱的光热等待寒冬过去。

全诗最动人的是藏在温暖春景下的苍凉:在万物复苏的立春,仍有冻僵的心灵等待被温暖。这种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让这首小诗超越了单纯的节令描写,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