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壮丽风光与历史沧桑,充满豪迈又略带感伤的情怀。
前两句用"金波"(阳光下的河水)和"六月秋"(边塞早寒)的对比,带出雁门关的独特景色——明明是盛夏却已有秋意,暗示这里气候严酷。三四句用"千古山河"和"四时风月"展现时空交织的壮美:朔州大地自古雄浑,而南楼却收纳着四季风月,刚柔并济。
五六句突然转入历史纵深:汉代战火曾蔓延千里,唐代英雄如今只剩坟冢,用"云千里"的辽阔和"土一丘"的渺小形成强烈反差,道尽战争残酷与时间无情。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系马登楼远眺,看见暮色中悠闲的渔船——这一静一动、一古一今的画面,用渔舟的"闲杀"(悠闲至极)反衬出历史的沉重,留下悠长余韵。
全诗像一部浓缩的边塞史诗,既有"大漠孤烟"的雄浑,又有"江枫渔火"的静谧,在时空跳跃中完成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最妙处在于结尾的渔船,仿佛在说:再轰轰烈烈的历史,最终都会归于平凡的烟火人间。
王寂
王寂(1128~1194)金代文学家。字元老,号拙轩,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德三年进士,历仕太原祁县令、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大定二十六年,因救灾之事蒙冤,被贬蔡州防御使,后以中都路转运使致仕。卒谥文肃。工诗文,诗境清刻镵露,古文博大疏畅,著有《拙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