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纱 戊寅秋敌陷广州己卯春顺德继沦敌手予走濠江愤然填此

烽烟连连迫我行,故园回首又愁生,客窗谁与话长更。
万里山河惟血泪,千村狐兔尽簪缨,仓皇北顾意难平。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作者被迫离开家乡逃难到澳门(濠江),字里行间充满家国沦丧的悲愤。

上阕(前三句)用直白的语言描绘逃难场景:连绵的战火逼得人不停逃亡,回头望见家乡就涌起愁绪,在异乡的漫漫长夜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烽烟连连"四个字像电影镜头,直接呈现战火蔓延的画面;"客窗谁与话长更"用失眠的细节,道尽流亡者的孤独。

下阕(后三句)情感更加强烈:祖国山河到处是流血牺牲(血泪),沦陷区的汉奸们(狐兔)却戴着官帽耀武扬威(簪缨)。最后"仓皇北顾"这个动作特别生动——作者慌乱中回头北望家乡,心中愤懑难以平息。这里用"狐兔"骂汉奸,用"簪缨"讽刺伪政权,爱憎分明。

全词像一篇微型战地日记,既有"被迫逃亡-回望家乡-孤枕难眠"的叙事线索,又有"山河破碎-小人得志-悲愤难当"的情感递进。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无力感:逃难时的仓皇脚步,深夜独处的孤独,以及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毁却无能为力的痛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