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游湖的生动画面,充满了文人雅趣和人生感慨。
开头两句写诗人不顾泥泞的春路,驾车前往城西参加友人的聚会。"不辞"二字透露出诗人赴会的热切心情。接下来两句颇有深意:诗人感叹外物终归不属于我们(暗指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又调侃庄子写书也不过是勉强说理(暗示人生道理难以说清)。
中间写景的两句最为精彩:湖面倒映着广阔天空,山间云雾缭绕时高时低。这两句用"天入湖光"、"山藏云气"的巧妙搭配,把湖光山色写得灵动鲜活,展现了诗人观察自然的独特视角。
结尾处诗人将目光投向长满水草的湖面,隐约看见古堤像一条苍龙静卧。这个比喻既写出古堤的蜿蜒形态,又赋予画面神秘感。最后两句看似写景,实则透露出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淡淡感怀。
全诗在记游中融入哲理思考,写景时虚实相生,语言清新自然又耐人寻味,展现了宋代文人将生活情趣、自然之美与人生感悟完美融合的典型风格。
陆九渊
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绍熙二年(1191年),知荆门军,创修军城,稳固边防,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谥文安。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