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

补之敕谥村,简斋致公辅。
未必画惭诗,只为遇不遇。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在说墨梅(水墨画的梅花),实际上借画喻人,探讨才华与机遇的关系。

前两句用历史典故打比方:
1. "补之敕谥村"指宋代画家杨无咎(字补之),他画梅出名但生前未受重用,死后才得追封。
2. "简斋致公辅"说元代画家王冕(号煮石山农),他拒绝做官隐居画梅。

后两句点明核心思想:
诗人认为这些画家并非因为画技不如诗词("未必画惭诗"),而是因为时运机遇不同("遇不遇")。就像同样优秀的梅花,有的被栽在皇家园林,有的长在荒野山村,不是花本身有高下,只是生长环境不同。

全诗用梅花比喻人才,揭示了一个永恒主题:一个人的成就不仅取决于自身能力,还受时代机遇影响。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让深刻的道理变得生动易懂。最后"遇不遇"的感慨,既为怀才不遇者发声,也宽慰人们不必过分在意世俗成败。

方蒙仲

(1214—1261)宋兴化军莆田人,初名澄孙,字蒙仲,以字行。方大东子。理宗淳祐七年进士。历邵武军教授,泉州通判。知邵武军,表倡儒术,请立樵川书院,以广教学,治以最闻。官至秘书丞。始以文字见知于贾似道。及似道相,独求外补。有《女教》、《通鉴表微》、《洞斋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