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子美草堂

栖迟九月锦水行,独过草堂西出城。
村树苒苒秋照白,水花漪漪江水明。
溪边三重结茅屋,松萝翳羽晚雨清。
往来沽酒且有客,胡为奔走不地停。
四海纷然霾噎多,我忧岂但白马盟。
藜藿未足饱我腹,况又一顷供耕耘。
只今骑驴望八极,终日飘飘浪如许。
可堪颜色太癯生,忧愁尽如篇章苦。
信眉一笑古腹作,却似韩宣适东鲁。
此生荡漾胡能留,雨脚风尘奚所休,
此道沧浪付沤。唤之千古与尔谋。
吾亦往矣作春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日探访杜甫草堂的所见所感,通过质朴的语言展现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全诗可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开篇六句是"行走画卷":诗人九月沿锦江独行,用"村树白""江水明""松萝清"等清新笔触,勾勒出草堂周边秋景。这些景物描写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深意——"三重茅屋"让人联想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典故,为下文抒情埋下伏笔。

中间八句是"现实叩问":诗人借酒客往来反衬自身奔波,用"白马盟"典故(古人杀白马立誓的诚信之约)痛心世道崩坏。最动人的是"藜藿未足饱我腹"两句,将杜甫当年贫苦耕种的困境与当下百姓疾苦重叠,揭示无论古今,普通人都在为温饱挣扎。

结尾八句是"精神突围":诗人骑驴漫游的潇洒姿态下,藏着"颜色太癯(消瘦)"的憔悴。最终以"作春秋"的史家气魄收尾,表明要像孔子著《春秋》那样,用文字记录时代真相。最后"沧浪付沤(随波逐流)"的感叹,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暗含坚守初心的决心。

全诗最动人的是古今对话的巧思:诗人通过重走杜甫旧居,把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思,与自己面对乱世的焦虑交织在一起。就像现代人参观名人故居时产生的共鸣,这种穿越时空的情感联结,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伟大诗人留下的不仅是诗句,更是一颗始终跳动着的忧国忧民之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