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邑侯陈司马去任淮南监掣同知

民生七十有六岁,亲所见闻五十令。敝庐咫尺耳目真,一一俱能记其政。

圣朝法肃无奸食,抚绥加意江之南。始勤终惰或不免,欲选全璧难二三。

山左毕公最清峻,吏畏民怀政声振。惜哉数月即回车,惠泽犹嗟未周润。

莅官长久单与萧,为治安静慎不骄。循良有馀建树少,载稽实迹何寥寥。

近时王公甚秀异,能以清廉济慈惠。岁既丰稔时无虞,敷化优优值其易。

猗欤我公旷代才,州端暂屈花频栽。江乡硗确困淫潦,海氛风鹤生惊猜。

惟公从容施激劝,灾患虽仍民不困。载修坛壝展明禋,载选英才考文献。

严霜乱扑面欲皲,万户高枕公侥巡。血诚能使顽梗格,几挽偷俗里成仁。

爱士殷勤有真量,剖析幽深俾条畅。教诲饮食年复年,文治蒸蒸亦日上。

尚恨我公不少留,圩堤未蒇城未修。徒令万民戚且泣,攀辕无计回行驺。

耄年伉直无谲诡,应臧则臧否则否。不似名卿德政碑,扬厉铺张多溢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76岁老人写给即将离任的地方官陈司马的赠别诗,用朴实真挚的语言回顾了多位官员的政绩,特别赞扬了陈司马的杰出贡献。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理解:

1. 开篇背景(前8句):
老人说自己活到76岁,亲眼见过50位地方官。虽然朝廷法律严明,但真正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好官很少,像完美玉石一样难得。

2. 对比其他官员(中间16句):
- 提到几位前任官员:山东毕公虽然清廉但任职太短;单、萧两位官员虽然安稳但缺乏建树;近来的王公清廉仁慈,赶上好年景容易治理。
- 这些对比为后面夸赞陈司马做铺垫,说明好官难得。

3. 重点赞美陈司马(后续22句):
- 称他是"旷代奇才",虽然职位不高但政绩显著:在江南水患时安抚灾民、修缮祭祀场所、选拔人才。
- 具体描写他如何改变民风:夜间巡查让百姓安心,用真诚感化顽固之人,改善当地偷盗风气。
- 特别提到他重视教育:长期耐心教导学子,使当地文化风气越来越好。

4. 遗憾与不舍(最后8句):
老人遗憾陈司马没能多留些时间完成修堤筑城的工程,百姓只能哭着送别。最后强调自己年老直率,不会像别人写德政碑那样夸大其词,这些赞美都是发自真心。

诗歌亮点
- 用老人视角写真实感受,像唠家常一样评价官员,显得特别可信。
- 通过对比突出陈司马的能干,既有具体事例(治水、夜巡、教育),又有情感描写(百姓不舍)。
- 结尾表明自己不说客套话,强化了赞美的真实性,让离别更显感人。

全诗就像一位老爷爷拉着你的手,细数这些年见过的好官坏官,最后说到这位特别好的官要走了,满是不舍和惋惜,让人感受到百姓对真正好官的深厚感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