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贺兰山送李献吉
君本关西人,乃作关西行。
往年使榆林,今年使朔方。
西度黄河四千里,眼中见此诚莽苍。
贺兰山高五千仞,翠壁苍峰削孤峻。
清泉百道草树浓,雄哉蟠据河南镇。
山西胡虏东中国,何必长城分南北。
君不闻胡云夺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贺兰固是中国望,可容胡虏为巢穴。
我闻朔方兵,不若榆林强。
不有贺兰山,朔方谁其当。
王公设险计守国,地险如此功可量。
君赍公帑十七万,作气鼓力功可断。
死鱼芳饵有明言,要在得人富筹算。
古有班定远,克收西域生封侯。
亦有傅介子,借剑立斩楼兰头。
甲兵百万范老子,西贼胆破诚壮猷。
君抱济时具,未偿投笔怀。
此行亦是弃繻意,贺兰入眼何壮哉。
左顾黄河流,石摩贺兰顶。
贺兰日高河日深,会当勒功摩石廪。
黄河洗甲山挂弓,西望龙沙灭胡影。
往年使榆林,今年使朔方。
西度黄河四千里,眼中见此诚莽苍。
贺兰山高五千仞,翠壁苍峰削孤峻。
清泉百道草树浓,雄哉蟠据河南镇。
山西胡虏东中国,何必长城分南北。
君不闻胡云夺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贺兰固是中国望,可容胡虏为巢穴。
我闻朔方兵,不若榆林强。
不有贺兰山,朔方谁其当。
王公设险计守国,地险如此功可量。
君赍公帑十七万,作气鼓力功可断。
死鱼芳饵有明言,要在得人富筹算。
古有班定远,克收西域生封侯。
亦有傅介子,借剑立斩楼兰头。
甲兵百万范老子,西贼胆破诚壮猷。
君抱济时具,未偿投笔怀。
此行亦是弃繻意,贺兰入眼何壮哉。
左顾黄河流,石摩贺兰顶。
贺兰日高河日深,会当勒功摩石廪。
黄河洗甲山挂弓,西望龙沙灭胡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梦阳送别友人李献吉(李梦阳的好友)时所作,借贺兰山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国家边防的关切和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
核心内容分析:
1. 写景壮阔,暗含深意
诗的开头描绘了贺兰山的雄伟景象:高耸入云,峭壁陡峭,清泉流淌,草木茂盛。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西北边疆的壮丽风光,更暗含了贺兰山作为军事屏障的重要性。诗人用“雄哉蟠据河南镇”一句,点明了贺兰山是中原的天然防线。
2. 边防之忧,家国情怀
诗人提到“山西胡虏东中国”,指出外敌入侵的威胁,并反问“何必长城分南北”,表达了对边防松懈的忧虑。他借用“胡云夺我燕支山”的典故(燕支山产胭脂,象征中原文化),痛心外敌入侵导致中原文化衰败,强调贺兰山作为中原屏障不可失守。
3. 激励友人,建功立业
诗人鼓励李献吉,说他带着朝廷的巨额军费(“君赍公帑十七万”),应该像历史上的班超(平定西域)、傅介子(刺杀楼兰王)、范仲淹(镇守西北)一样,在边疆建功立业。最后以“黄河洗甲山挂弓”的豪迈画面,寄托了对平定外患、边疆安宁的期望。
艺术特色:
* 气势磅礴: 诗中“贺兰山高五千仞”“左顾黄河流”等句,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山河的壮阔,烘托出豪迈的情怀。
* 用典自然: 班超、傅介子等典故的运用,不着痕迹地激励友人,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 语言通俗: 虽然是一首古体诗,但语言相对直白,如“君不闻”“我闻”等口语化表达,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总结:
这首诗不是简单的送别诗,而是借贺兰山之景,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对友人报效国家的期待。诗中既有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也有对边防的忧虑,更有对英雄气概的歌颂,展现了明代士人的家国情怀和豪迈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