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子拓新斋

把茆亦已足,拓地更精神。静坐饱秋色,开书见古人。

童乌时问难,慧远复来频。何必桃花水,萧然即避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隐居生活的闲适与精神追求,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前两句写居住环境:住在简陋的茅屋("把茆")本已足够,但开辟新空间("拓地")让生活更有生气。就像现代人觉得小房子够住,但打理个花园阳台会更舒心。

三四句写日常生活:安静坐着就能享受秋天美景("饱秋色"),翻开书就像和古代智者对话。这类似现代人泡杯茶看窗外落叶,或者读一本好书时穿越时空的感觉。

五六句用典故写人际交往:"童乌"是汉代神童,这里指聪明好学的孩子常来讨论问题;"慧远"是东晋高僧,代表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来访。就像现在有年轻人来请教,老朋友们常来喝茶聊天。

最后两句表达生活态度:何必非要找桃花源("桃花水"指《桃花源记》中的理想国)?这样清静自在("萧然")的生活,本身就是远离纷扰的净土。相当于说"不用刻意追求诗和远方,我的小院就是避风港"。

全诗精髓在于:用朴素的语言展现知识分子理想的生活状态——物质简单但精神丰富,独处却不孤独,在寻常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心远地自偏"的从容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