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隐居山林、与竹为伴的宁静生活,表达了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精神境界。
前两句"结庵已忘情,植竹更端操"是说:搭建茅屋隐居时已经放下了世俗情感,种植竹子更培养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忘情"不是真的忘记感情,而是不再为世俗的烦恼所困;"端操"指的是端正的品行操守。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正直、坚韧,所以种竹也是在修养自己的品格。
后两句"迢遥月上床,习静谁能造"描写了夜晚的场景:月亮慢慢升起,月光洒到床上,这种修炼静心的境界,外人很难达到。"迢遥"形容月亮缓缓移动的样子,"习静"是指练习静心养性的功夫。诗人用月亮爬上床这样生动的画面,表现了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超然。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简单的生活场景(建茅屋、种竹子、看月亮)展现深刻的精神追求
2. 通过"竹"和"月"这两个经典意象,自然传达出高洁的情操
3. "月上床"的描写既真实又富有诗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4. 最后一句的反问,暗示这种宁静境界的难得与珍贵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清高",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他远离喧嚣、修身养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鲜于侁
(1019—1087)宋阆州人,字子骏。仁宗景祐五年进士。为江陵右司理参军。神宗熙宁初,除利州路转运判官,升副使兼提举常平。时行新法,拒不散青苗钱,且捕械贪吏,不私姻戚。苏轼称其“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徙京东西路转运使,所荐刘挚、李常等,多旧党知名者。元丰中知扬州,坐事罢。哲宗立,起为京东路转运使。后除集贤殿修撰,知陈州卒。精于经术,尤长于《楚辞》。有《诗传》、《易断》等。全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