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诗六章(末两首题一作又哭诗二首) 其二

朝哭⑴声吁吁,暮哭声转无。
声无血随尽,安得目不枯。
目枯不足叹,无目心自安。
目存多所见,不若无目完。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非常直白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从早到晚痛哭到眼泪流干的悲惨过程,但最后却得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看不见反而更安心。

开头四句像快镜头一样展现哭的过程:早上还能发出抽泣声,到晚上已经哭不出声;眼泪流干后连血都仿佛哭尽了,眼睛怎能不干枯。这里用"血随尽"的夸张说法,强烈表现极度的悲伤。

但后四句突然转折:眼睛哭干不值得叹息,因为看不见反而心里安宁。活着亲眼见证太多痛苦,不如干脆做个看不见的盲人更完整。这种"眼不见为净"的极端想法,实际上是用反话表达对现实的绝望——当看到的都是苦难时,视觉反而成了负担。

全诗用"哭—干—盲"这条线索,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人生感悟:有时候感知能力越强,痛苦就越深。诗人用近乎自虐的方式告诉我们,他面对的不是生理上的失明,而是精神上对黑暗现实的逃避需求。这种痛到极致反而求盲的心理,比单纯的哭诉更有冲击力。

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