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田头市龙兴寺记明董尚书越遗事
隔江遥送书声,夜长萧寺闲钟磬。
随风更远,去波如答,鱼龙窃听。
画里寒山,空中竽籁,起予深省。
有何人系缆,推篷钓月,闻吟啸,移舟艇。
今夕高轩入咏。
似谷音、鹤鸣相应。
灯窗一话,锁闱三捷,文章九命。
梅水行春,莲峰露冕,丹房苔径。
问前贤故事,山川不语,唤残僧证。
随风更远,去波如答,鱼龙窃听。
画里寒山,空中竽籁,起予深省。
有何人系缆,推篷钓月,闻吟啸,移舟艇。
今夕高轩入咏。
似谷音、鹤鸣相应。
灯窗一话,锁闱三捷,文章九命。
梅水行春,莲峰露冕,丹房苔径。
问前贤故事,山川不语,唤残僧证。
现代解析
这首词像一幅有声有色的历史画卷,讲述明代董越在龙兴寺的往事。全词分三个层次展开:
上片(开头到"移舟艇")用声音串联起时空:开篇就带我们穿越到江对岸的夜晚,朗朗书声与寺庙钟声交织,风声、水波声仿佛在回应,连水中鱼龙都像在偷听。接着笔锋转到一幅寒山画作,画中的意境让作者陷入沉思。最后用"系缆推篷"的细节,生动描绘出文人月下吟诗、移舟相会的雅致场景。
中片("今夕高轩"到"文章九命")转入对董越的赞颂:把他比作空谷鹤鸣般清雅,用"灯窗苦读""三试中第"概括其科举之路,"九命"则暗指他官至尚书的高位。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个寒窗苦读到功成名就的典型文人形象。
下片("梅水行春"到最后)转为寻访古迹:用"踏春梅水""莲峰整冠"这样诗意的画面,引出探访丹房苔径的遗迹。结尾最妙——作者向山川询问历史,山川沉默不语,只能唤来寺中老僧作证,这种"问山问僧"的写法,让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全词妙在三点:1)用声音画面构建意境,读来如临其境;2)明写董越故事,暗含对文人风骨的追慕;3)结尾的"山川不语"余韵悠长,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就像用文字拍了一部历史纪录片,既有特写镜头(如月下垂钓),又有空镜头(如寒山画意),最后留下开放式结局,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