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宋代古城(安肃故城)的沧桑变迁,通过古今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
前两句写古城遗址:夯土城墙只剩下宋代疆域的痕迹,但当地百姓仍在传颂杨家将(杨郎)的故事。这里用"板筑"(古代夯土筑墙技术)和"野人"(乡野百姓)的对比,展现历史记忆在民间的延续。
中间四句形成强烈对比:如今千里国土安定无战事,但三关(古代重要关隘)的烽火台仍提醒着这里曾是战场。远处的长城(紫塞)看似坚固却已失去防御意义,近处的白沟河(宋辽界河)当年号称天险,如今也不再是铜墙铁壁。诗人用"虚带砺""岂金汤"反问,暗指看似坚固的防御其实靠不住。
最后两句点出历史教训:宋太祖(建隆是宋太祖年号)当年放弃山南(燕云十六州)看似是战略选择,却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埋下祸根。诗人用"当日应知"暗示历史早有预兆,批判了短视的决策。
全诗通过古城遗址、山河关隘等具体意象,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暂时的和平安定不能忘记历史教训,防御不能只靠天险,更要有长远眼光。诗中"今安堵"与"古战场"的对比,尤其发人深省。
冯惟敏
(1511—1590)明山东临朐人,字汝行,号海浮。冯惟重弟。嘉靖十六年举人。官保定通判。能诗文,尤工乐府。所著杂剧《梁状元不伏老》盛行于时。有《山堂词稿》、《击节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