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锡雪后招探春 其二

繁霙回夜色,凌乱落春云。
虚幌寒相袭,华堂静不闻。
玉卮深可敌,银烛近微分。
谁念牛衣客,穷经白发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雪后初晴时分,朋友们聚会赏春的情景,同时也透露出一些淡淡的忧虑。我们来逐一分析:

1. 繁霙回夜色,凌乱落春云。 这句描述了雪花在夜晚落下,覆盖了整个世界,使得原本黑暗的夜晚变得一片洁白。雪花落在时散乱纷飞,仿佛给春天的云层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这里用“繁霙”(繁多的雪)和“凌乱”来形容雪的落下,生动地描绘了雪景的美丽与纷飞。

2. 虚幌寒相袭,华堂静不闻。 内屋的窗帘被雪花映得半透明,还带着寒冷的气息。整个华美的厅堂里静悄悄的,连人的呼吸声都听不见。这里的“虚幌”指的是透明的窗帘,“寒相袭”则形容寒冷的气息悄悄地环绕着。“华堂静不闻”则说明室内非常安静。

3. 玉卮深可敌,银烛近微分。 桌上摆着的玉制酒杯非常贵重,仿佛可以与这雪景相比美,银色的烛火在接近的光线下显得有些微弱。这句用“玉卮”和“银烛”来形容宴席的奢华,同时也暗示着烛光的微弱与时光的流逝。

4. 谁念牛衣客,穷经白发纷。 最后一句表达了对穷困书生的同情,用“牛衣客”来形容那些穿着粗衣、生活贫寒的读书人。这里的“穷经白发纷”则描述了这些书生因为长年研读经典而满头白发的情景,反映了他们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雪后春景和宴席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既宁静又略显凄凉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默默无闻、刻苦研读的读书人的深深同情。诗中既有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人文关怀的体现,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感情。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