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观世音菩萨像

道以无心得,相以有心现。
无心割截平,有心庄严展。
无心无罪福,福罪有心见。
割截与庄严,有无心转变。
一人成两心,两人圆一念。
积精遂密藏,至诚忻佛面。
大士无缘慈,照临仝时遍。
各以佛子根,真实通方便。

现代解析

这首《题观世音菩萨像》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宗教内涵的诗歌,通过对观音菩萨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理念的理解和感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通俗易懂的分析:

1. 道以无心得,相以有心现。

* 这句话表达了佛教中“无心”与“有心”的哲学观念。在佛教里,“无心”指的是超越世俗欲望和执念的状态,而“相”是事物的表现。观音菩萨的无心之德,使其形象以有心的形态显现,即菩萨虽然内心无执无著,但其慈悲救苦救难的行动却在世间显现。
2. 无心割截平,有心庄严展。

* “无心割截平”可以理解为在无心之境中,不刻意区分或划分界限,一切平等无别。而“有心庄严展”则是指菩萨以有心的状态展现慈悲庄严,行善济世。
3. 无心无罪福,福罪有心见。

*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无心”与“有心”的对比。在佛教中,真正的修行者追求的是无心的境界,超越世俗的福祸观念。而世俗中的福祸,都是基于有心的执着和分别而产生的。
4. 割截与庄严,有无心转变。

* 这句话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强调通过无心的境界,可以实现从割截分别到慈悲庄严的转变。
5. 一人成两心,两人圆一念。

* 这里提到“一人成两心”,意指一个人同时拥有无心的境界和有心的慈悲。而“两人圆一念”则可能指的是通过互相理解和合作,两人之间的共同愿望或目标得以实现,这里的“一念”指的是共同的善念或愿景。
6. 积精遂密藏,至诚忻佛面。

* “积精遂密藏”可以理解为通过积累精神和努力修行,达到内心的深藏智慧之境。“至诚忻佛面”则表达了对佛的无限敬仰和渴望亲近之情。
7. 大士无缘慈,照临仝时遍。

* 这句话赞美了观音菩萨等佛菩萨的慈悲无差别,他们的慈悲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或缘分,普照众生,无处不在。
8. 各以佛子根,真实通方便。

* “各以佛子根”指的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信仰佛教,获得佛子的身份和根基。“真实通方便”则表达了在佛教的指引下,人们可以找到实现心灵解脱和人生价值的真实途径。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传达了佛教中“无心”与“有心”的辩证关系,以及通过修行达到心灵解脱的重要性。诗歌语言优美且富有哲理,深入浅出地表达了深刻的宗教理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