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涯示东兖纪游诸作有谒颜庙一首予昔谒庙未有诗因次韵补之
鲁人有东家,颜氏非西邻。
陋巷带眢井,千载犹荒村。
古屋自曾光,累代加褒甄。
继昔心不违,至今里称仁。
贤哉克复语,后生庶前闻。
岂知簟瓢乐,乐道非乐贫。
我昔过其里,指途藉居人。
是时属炎暑,萧索如初春。
老树尽摧折,周垣半颓堙。
入祠重瞻拜,瓣香贽明神。
终退见■者,疑为原宪孙。
泗水清滉漾,尼山翠嶙峋。
落日无以荐,悠然歌采蘋。
陋巷带眢井,千载犹荒村。
古屋自曾光,累代加褒甄。
继昔心不违,至今里称仁。
贤哉克复语,后生庶前闻。
岂知簟瓢乐,乐道非乐贫。
我昔过其里,指途藉居人。
是时属炎暑,萧索如初春。
老树尽摧折,周垣半颓堙。
入祠重瞻拜,瓣香贽明神。
终退见■者,疑为原宪孙。
泗水清滉漾,尼山翠嶙峋。
落日无以荐,悠然歌采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拜访颜回庙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颜回高尚品德的敬仰。
开头用对比手法:鲁国(孔子故乡)的东边住着普通人,而颜回(孔子最穷但最贤德的弟子)的旧居在西边,至今仍是简陋的巷子和荒村。诗人感叹虽然颜回住的地方破旧,但经过历代褒奖修缮,他的仁德精神一直流传。
中间部分生动描写了庙宇现状:诗人回忆当年夏天去拜访时,看到老树折断、围墙倒塌的衰败景象。但进入祠堂后,依然虔诚地上香祭拜。离开时遇到一个像颜回学生原宪的人,暗示颜回精神仍有传承。
最后用景物抒情:泗水清澈流淌,尼山青翠险峻,在落日余晖中,诗人因找不到合适的祭品,只好悠然吟唱《采蘋》(《诗经》中祭祀用的诗),表达对颜回"安贫乐道"精神的追慕。
全诗通过破败景物与永恒精神的对比,突出颜回"不以贫穷为乐,而以坚守道义为乐"的可贵品质。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用具体场景和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对先贤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