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圩田(水边围垦的农田)与自然的有趣互动。
前两句像纪录片开场:古人修堤防洪时,在每道堤岸上都种满杨树。一排排绿杨像忠诚的卫兵,笔直地站在堤岸上。这里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作——人类筑堤保护农田,又用树木加固堤岸。
后两句突然出现魔幻现实场景:多年后,树根把泥土都"吃光"了,整棵杨树竟然自己走到水里去了!这里的"走"字特别妙,把树木拟人化,仿佛它们主动搬家到水中。实际上是因为长期水土流失,导致原本在岸上的树现在被水包围。
全诗最有趣的是这种幽默的错位感:人类种树本为固堤,结果树根反而加速了水土流失。就像生活中很多事,初衷很好,结果却出乎意料。诗人没有批评谁,只是用这个可爱的小场景,让我们思考人与自然微妙的关系——我们改造自然,自然也在用它的方式回应我们。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