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冯似宗寿楼文昌

肆筵设席,获教蒙益。
缱绻绸缪,问遗不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宾主尽欢的宴会场景,传递出人际交往中的温情与智慧传承的深意。

前两句"肆筵设席,获教蒙益"用酒席比喻人生舞台——摆开宴席的场面,暗喻人们在这个社交舞台上既能享受美食,又能获得知识启迪。就像现代人参加饭局时,既满足口腹之欲,又在交谈中收获新见解。

后两句"缱绻绸缪,问遗不息"刻画了主客间的情谊:像丝线般缠绵的情意中,既有细致周到的关怀(绸缪),又有持续不断的请教交流(问遗)。就像好朋友聚会时,既有温暖的寒暄,又有推心置腹的经验分享。

全诗的精妙在于把严肃的师生传承,融入轻松的宴饮场景。通过"酒席"这个接地气的意象,展现了传统文化中"寓教于乐"的智慧,让人感受到古人把学问交流变得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的生活哲学。诗中流淌的那种既庄重又亲切的相处之道,正是当代快节奏社会中尤为珍贵的交往艺术。

杨简

(1141—1226)明州慈溪人,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杨庭显子。孝宗乾道五年进士。授富阳主簿。师事陆九渊,发展心学,主张“毋意”、“无念”,“无思无虑是谓道心”等。尝知乐平县,兴学校,教生徒,邑内夜无盗警,路不拾遗。光宗绍熙五年,召为国子博士。宁宗嘉定初出知温州,首倡废除妓籍,以廉俭为民所爱戴。官终宝谟阁学士。卒谥文元。有《慈湖诗传》、《杨氏易传》、《先圣大训》、《五诰解》及《慈湖遗书》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