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始发

重作滇云万里征,归途却喜遇春晴。一筇历历记行店,双堠频频减去程。

岭上闻猿孤枕泪,壁间见蝎故乡情。乌蒙瘴雾昏眸久,想对江花眼倍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从云南启程返乡的喜悦心情和沿途见闻,充满生活气息和细腻情感。

开篇"重作滇云万里征"直接点明这是从云南出发的漫长归途,"遇春晴"三字瞬间点亮全诗,晴朗的春日让归程充满希望。诗人用"一筇"(一根竹杖)这个具体物件,生动表现出边走边记行程的细节,路旁不断减少的里程标记(双堠)更强化了归心似箭的感觉。

中间四句通过视听感受展现旅途体验:岭上猿鸣勾起独眠时的思乡泪,墙上蝎子爬行也能联想到故乡景物。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却透露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切眷恋。最后"乌蒙瘴雾"与"江花"形成鲜明对比——在云南常年面对迷蒙山雾的眼睛,此刻想象着家乡明艳的江边花朵,连视力都会变得格外清晰。这个夸张的想象,把归乡的期待和欢欣推到了极致。

全诗妙在将漫长的归途压缩成几个富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用"竹杖""里程碑""猿声""墙蝎"等具体事物串联起情感线索,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原来归乡路上最动人的,不是终点本身,而是那份越来越近的期待和沿途积累的乡愁。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