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与天灾交织的苦难时代,以及诗人对故土亲友的深沉怀念。
前四句勾勒出一幅动荡的图景:长江以北和山东地区已成战场,江南又接连遭遇旱灾和蝗灾。诗人感叹,如果回到家乡福建,虽然能过上相对安稳的"小康"生活,但终究无法逃避整个时代的苦难。这里用"无多事"和"只小康"的平淡语气,反而更凸显了乱世中求生存的无奈。
后四句转向对人事变迁的感伤。诗人发现记忆中熟悉的山水都变得冷清,当年的朋友大半已离世。唯一还能相见的,是那位在西峰下坚持抄书的老者——这个"冻手抄书"的细节特别动人,既表现了老人的清贫坚韧,也暗示文化传承在乱世中的珍贵。老人日复一日抄写的身影,成为这个破碎时代里最温暖的坚守。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用最朴实的语言写成的家书。诗人将大时代的伤痛融入个人见闻,通过"战场-灾荒-逝去的朋友-坚持抄书的老人"这一系列画面,让我们看到战乱年代普通人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人性在苦难中闪耀的微光。
曹学佺
(1573—1646)明福建侯官人,字能始,号石仓。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至广西右参议。天启间,梃击狱兴,学佺所著《野史纪略》直书本末,六年,以私撰野史,淆乱国章罪,被削职为民。崇祯初,起广西副使,力辞不就。家居二十年,潜心著书。南明隆武帝立,乃破家起义,官至礼部尚书。清兵入闽,入山自缢死。有《石仓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