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中玉之庆元市舶
昔我游四明,壮观溟海波。
褰裳宝山顶,曙色寒嵯峨。
日轮镕生金,涌出万丈涡。
云气忽破碎,朱光相荡摩。
决眦蓬莱宫,携手扶桑柯。
群仙迎我笑,佩羽纷傞傞。
飓风歘惊潮,腾掷鳄与鼍。
浮槎径可揽,从此超天河。
精神动百灵,上下烦撝诃。
归来已十载,远梦时一过。
君家贤父兄,儒术传世科。
薄言捧省檄,舶署聊婆娑。
是邦控岛夷,走集聚商舸。
珠香杂犀象,税入何其多。
权衡较低昂,心计宁有讹。
资阅须历试,壮图讵蹉跎。
惟君官事隙,为访岩之阿。
悬想仙者徒,往往笑且歌。
遐征渺不见,空响遥相和。
因声两黄鹄,持我紫玉珂。
岂无沧洲兴,奈此尘劫何。
褰裳宝山顶,曙色寒嵯峨。
日轮镕生金,涌出万丈涡。
云气忽破碎,朱光相荡摩。
决眦蓬莱宫,携手扶桑柯。
群仙迎我笑,佩羽纷傞傞。
飓风歘惊潮,腾掷鳄与鼍。
浮槎径可揽,从此超天河。
精神动百灵,上下烦撝诃。
归来已十载,远梦时一过。
君家贤父兄,儒术传世科。
薄言捧省檄,舶署聊婆娑。
是邦控岛夷,走集聚商舸。
珠香杂犀象,税入何其多。
权衡较低昂,心计宁有讹。
资阅须历试,壮图讵蹉跎。
惟君官事隙,为访岩之阿。
悬想仙者徒,往往笑且歌。
遐征渺不见,空响遥相和。
因声两黄鹄,持我紫玉珂。
岂无沧洲兴,奈此尘劫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戴表元送别友人黄中玉赴任庆元市舶司(相当于现代海关)时所作,全诗充满浪漫想象和真挚情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16句)是诗人回忆自己十年前游览四明山(今浙江宁波一带)的壮丽景象。他用夸张手法描绘海上日出:太阳像熔化的黄金从万丈漩涡中升起,云霞破碎时红光荡漾,仿佛伸手就能触到蓬莱仙岛的神仙。这段充满神话色彩的描写,既展现东海之壮美,也暗喻仕途如海上仙山般令人向往。
第二部分(中间14句)转入现实,称赞黄中玉出身书香门第,如今奉命管理海关。诗中描写庆元(今宁波)作为国际贸易港口的繁华:外国商船云集,珍珠、香料、犀角等奢侈品堆积如山。诗人提醒友人:海关工作涉及利益巨大,需要谨慎权衡,但也是施展抱负的好机会。
第三部分(最后10句)是临别赠言。诗人想象友人在公务之余寻访仙山,与神仙谈笑风生的场景。最后以"沧洲兴"(隐居之乐)与"尘劫"(世俗责任)的矛盾作结,既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又理解友人肩负的责任。
全诗最大特色是将现实与幻想交织:海关工作被比喻为与神仙交往,枯燥的公务也充满诗意。诗中"日轮熔金""朱光荡摩"等比喻生动形象,而"飓风惊潮""鳄鼍腾掷"的凶险描写,又暗示官场风云变幻。最后用"黄鹄传信""紫玉珂(玉佩)相赠"的意象,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