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副对联是林则徐为悼念好友郭伯荫的母亲所写,通过回忆往事和赞誉逝者,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友情的珍视。
上联(前两句)讲的是林则徐年轻时曾受教于郭母的往事。"授经随纱幔诸郎"是说郭母在纱帐后教导儿子们读书时,林则徐也在一旁聆听。"数末座少年"指当时年纪最小、坐在末位的林则徐,"曾许黄裳堪大器"是郭母当年称赞这个年轻人将来必成大器(黄裳是《易经》中象征大才的卦象)。
下联(后两句)写现在前来吊唁的情景。"来吊具生刍一束"用古代以青草(生刍)祭奠的典故,表示自己带着诚挚的心意来悼念。"幸南州孺子"是林则徐谦称自己这个后辈,"得交郭泰是儒宗"说很荣幸能与郭伯荫(以东汉名士郭泰作比)这样的儒学大家结交。
全联的巧妙之处在于:
1. 通过"少年受教"与"今日吊唁"的时间对比,展现深厚情谊
2. 用"黄裳""郭泰"等典故赞誉逝者教子有方,也暗夸好友家学渊源
3. 既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也体现与郭伯荫惺惺相惜的友情
4. 措辞恭敬有度,既不过分悲伤,又充满文人雅士的庄重情谊
这种通过个人交往细节来寄托哀思的写法,比直接写悼词更显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