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白石翁画虞山古桧

虞山老桧三株青,斗坛半掩招摇星。
道人丹成化鹤去,三桧夭矫飞龙形。
是谁手植经千载,曾见昭明读书在。
几回天上葬神仙,不独人间变桑海。
古人今人绕树行,古今人去树长生。
乃知劲气合元化,不与凡木争枯荣。
长洲老石好异者,百里携杯游树下。
浩嗟天下有树此树无,我去此树何人图?三日经营双眼力
,满空苍翠移真迹。
鹤骨虬筋左纽文,雷裂霜皴古秋色。
日暮袖归归不得,满山风雨山灵惜。
居然赠与卧云人,长啸寒风生石壁。
於乎!石君诗画天下知,此笔尤为天下奇。
劝君风雷当掩户,恐化蛟龙擘空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神话色彩的古树画卷,核心是赞美虞山三棵千年古桧树的生命力和超凡气质。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古树的神奇身世(前八句)
诗人用夸张手法写这三棵树:它们青翠挺拔得能碰到星星,树下曾有道士炼丹成仙后化鹤飞走,树形如飞龙般盘曲有力。它们见证了南朝昭明太子读书的往事,连神仙的生死轮回都经历过几次,更不用说人间的沧海桑田了。这里把古树塑造成连接天地的神物。

2. 古树的超凡特质(接下来六句)
诗人感慨古今多少人在树下走过,但树比人活得长久。这些树蕴含着天地元气,不像普通树木那样在乎枯荣得失。画家沈周(号白石翁)特意带着酒从百里外来写生,感叹这样的奇树天下少有,自己不画就没人能记录了。

3. 绘画过程的魔力(再六句)
画家花了三天时间全神贯注作画,把古树苍劲的形态画得栩栩如生:树干如鹤骨般清瘦,树纹像雷电劈过的痕迹,整体透着沧桑的秋意。傍晚想收工时突然风雨大作,仿佛山神舍不得让画作离开,最终把这幅画赠给了隐居的诗人(作者自己)。

4. 画作的珍贵价值(最后四句)
诗人赞叹沈周的画技天下闻名,这幅画尤其神奇。他开玩笑说要把画藏好,怕画里的树龙吸收风雷变成真龙飞走——用幽默的方式夸赞画作逼真到具有灵性。

全诗通过"树-人-画"三层递进:
- 先神化古树(自然奇观)
- 再突出画家慧眼(人文创造)
- 最后升华艺术价值(超越现实)

最打动人的是诗人对永恒生命的思考:古树看尽人间变迁却依然挺拔,而画家用笔墨让这份永恒定格在纸上。诗中充满瑰丽想象(化鹤飞龙、山神惜画),又把绘画过程写得像一场天地感应的仪式,让读者感受到艺术创作的神圣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