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田家
月出一丈高,众星垂纂纂。
驱车问田舍,径窄苍耳满。
犬吠松溪寒,花繁竹篱短。
田父知客来,倾壶春酿暖。
自言久不雨,苗长欲生秆。
县吏正催科,追呼不得缓。
我今苦行迈,何时遂疏散。
亦知尘土容,不入烟霞伴。
夜半邻鸡鸣,神清梦魂断。
天明登前途,露下衣如浣。
驱车问田舍,径窄苍耳满。
犬吠松溪寒,花繁竹篱短。
田父知客来,倾壶春酿暖。
自言久不雨,苗长欲生秆。
县吏正催科,追呼不得缓。
我今苦行迈,何时遂疏散。
亦知尘土容,不入烟霞伴。
夜半邻鸡鸣,神清梦魂断。
天明登前途,露下衣如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夜宿农家时的所见所闻,通过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画面和底层百姓的疾苦。
开头用"月亮升起一丈高,星星像串珠子垂挂"的生动比喻,营造出宁静的乡村夜景。旅人驾车来到农家,小路狭窄长满苍耳(一种带刺的野草),狗在寒冷的溪边吠叫,竹篱笆旁野花盛开,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农家主人热情好客,拿出自酿的春酒招待。但随即道出生活困境:久旱不雨,庄稼只长秸秆不结果实,县吏还在催缴赋税。这里通过老农的自述,揭示了农民在天灾人祸双重压力下的艰难处境。
最后四句写旅人的感慨:自己奔波劳碌,渴望闲适生活却不得;虽然向往田园,却终究是个风尘仆仆的过客。夜半鸡鸣惊醒,天亮继续赶路时,露水打湿了衣裳。这个结尾既呼应开头的夜景,又以"露湿衣裳"的意象暗示人生旅途的艰辛。
全诗用白描手法,没有华丽辞藻,却通过农家场景、主客对话和旅途感受,真实反映了宋代农民的生存状态,也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县吏催科"的描写尤其具有现实批判意义,展现了诗人杜甫式的社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