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素轩为张伯和赋
圭组岂不贵,藜藿岂不饥。
达士顺流坎,道在随所宜。
回也一瓢饮,禹稷恒忧时。
傅岩亦何卑,莘野宁久微。
夫子尚名教,遁世不见知。
遗身衡门下,守素无外驰。
大道且囊括,时来将有为。
非徒野鹿性,偃蹇如摽枝。
达士顺流坎,道在随所宜。
回也一瓢饮,禹稷恒忧时。
傅岩亦何卑,莘野宁久微。
夫子尚名教,遁世不见知。
遗身衡门下,守素无外驰。
大道且囊括,时来将有为。
非徒野鹿性,偃蹇如摽枝。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古代知识分子如何在现实与理想间找到平衡。全诗用对比手法展开:
前半部分通过四组对比:
1. 当官虽富贵但束缚,吃野菜虽清贫但自由
2. 聪明人像水一样适应环境(孔子弟子颜回安于清贫,大禹和后稷却心系天下)
3. 傅说(商朝贤臣)从筑墙工做到宰相,伊尹(商朝名相)从农夫成为重臣
4. 孔子推崇礼教,但真正的隐士不被世人理解
后半部分刻画隐士形象:
- 住在简陋门廊下
- 保持朴素本性
- 看似闲云野鹤,实则胸怀天下
- 像休眠的树枝,时机到了就会焕发生机
核心思想:真正的智者既能安于平淡,又随时准备为国效力。看似消极避世,实则是积蓄力量的智慧选择。诗中用"休眠的树枝"这个比喻特别生动,暗示暂时的隐居不是终点,而是等待合适时机再出发。
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在浮躁的社会里,既要保持本心,也要为理想蓄力,在适当的时候展现才能。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