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散牛逸人
连山新绿春风前,尔牛来往无人牵。
何曾服箱勤畎亩,终年萧散全其天。
饥餐芳荪渴饮水,鸣声满脰黄钟起。
尔心有乐那得知,山中逸人能了此。
庄周不愿为牺牛,弘景献画辞公侯。
古来贤达厌物系,底须文绣金笼头。
刍茭无储岁将暮,问牛可为牛不语。
操鞭牵鼻三十年,却笑沩山看水牯。
何曾服箱勤畎亩,终年萧散全其天。
饥餐芳荪渴饮水,鸣声满脰黄钟起。
尔心有乐那得知,山中逸人能了此。
庄周不愿为牺牛,弘景献画辞公侯。
古来贤达厌物系,底须文绣金笼头。
刍茭无储岁将暮,问牛可为牛不语。
操鞭牵鼻三十年,却笑沩山看水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头自由自在的山中野牛,通过牛的形象表达了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同时暗含对世俗束缚的讽刺。
前四句写牛的自由生活:春风吹绿群山,这头牛随意走动无人牵管。它不像普通耕牛那样辛苦劳作,而是整年悠闲自在,保持着天性。这里用"服箱"(拉车)和"畎亩"(田地)代指辛苦的农活。
中间六句用牛的生活比喻理想人生:饿了吃香草,渴了喝清水,叫声洪亮如钟声。这种快乐普通人不懂,只有山里的隐士能明白。接着用两个典故——庄子不愿做祭祀的牺牛、陶弘景辞官归隐,说明自古贤人都厌恶被外物束缚,根本不需要华丽的装饰(文绣金笼头象征富贵枷锁)。
最后四句突然转折:寒冬将至,草料匮乏,诗人问牛该怎么办,牛却沉默不语。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那些拿着鞭子牵牛鼻三十年的俗人(暗指追名逐利者),反而嘲笑沩山禅师观察水牛(禅宗公案,象征悟道)的行为。
全诗通过对比:
1. 自由野牛 vs 被驯服的耕牛
2. 隐士的闲适 vs 世俗的忙碌
3. 自然的生存 vs 人为的束缚
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保持本真的向往。最后用禅宗典故暗示:真正超脱的人,不会被物质所困,而那些汲汲营营的人,反而看不懂更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