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寻梅的雅致场景,充满文人趣味和人生感悟。
前两句用"孤山伴鹤"的典故(宋代林逋隐居孤山种梅养鹤的典故),点出画中梅花的高洁品格。诗人看到早春窗下的梅花图,忍不住想为它题诗——说明这画实在太传神,让人诗兴大发。
后两句巧妙转折:今天窗外的雪景和画中意境惊人相似,诗人突然意识到,不是自己在寻梅,而是梅花在等待自己踏雪而来。这种"谁寻谁"的微妙反转,把寻常的赏梅活动升华成一种心灵相通的际遇。
全诗用"画中梅"和"现实雪"相互映照,展现了中国文人"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最妙的是最后"是我寻他雪下时"这句,用口语化的表达道出深意:美好的事物看似是我们主动追寻,其实何尝不是它们在等待对的时机与我们相遇呢?这种对机缘的感悟,让简单的赏梅小事有了哲学意味。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