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怀古用杜工部九成宫韵

盱眙南山湄,泗城浸如臼。雉堞宛然围,流波荡缺口。

城心矗浮屠,晃朗存户牖。想当水未潴,山城大于斗。

洪涛倾天吴,巫支祁骇走。遂使妇子居,竟作蛟鼍薮。

导川顺水性,神禹功不朽。水由地中行,妙用传希有。

后乃违厥度,湮水水失守。宣防英哲能,法鉴千载后。

长空松风回,凭轩惆怅久。掘地伊何人,注海重搔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江苏盱眙县因洪水变迁而衰落的景象,充满历史沧桑感。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洪水前的繁华(前8句)
用"南山湄""雉堞围"等意象勾勒出盱眙原本是座山环水绕的美丽山城,"城心浮屠(佛塔)"暗示曾经的繁荣。就像个精致的盆景,城市虽小("大于斗"的比喻)但布局精巧。

2. 洪水肆虐的灾难(中间8句)
用神话中的水神"天吴"和水怪"巫支祁"形容洪水来势汹汹,把家园变成"蛟鼍(鳄鱼)薮"。通过"妇子居"变"蛟鼍薮"的强烈对比,展现洪水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摧毁。

3. 治水教训的反思(后8句)
称赞大禹治水"顺水性"的智慧,批评后人违背自然规律("湮水"指堵塞水道)导致水患。最后用"松风回""搔首"等意象,表达面对废墟的惆怅和对治水者的质问。

全诗亮点:
- 用"晃朗存户牖"这样明亮的细节反衬废墟的凄凉
- "巫支祁"等神话形象让洪水描写更生动
- 通过古今对比传递"顺应自然"的深刻哲理
- 结尾的"搔首"动作,把历史思考转化为现代人也能共鸣的情感

这首诗像部微型历史纪录片,既有洪水肆虐的震撼画面,又包含值得当代人深思的生态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