菰菜
江边野滩多老菰,抽心作穗秋满湖。
拂开细谷芒敷舒,中有一米连三稃。
剖之粒粒皆尖小,整齐远过占城稻。
不烦舂簸即晨炊,更胜青精颜色好。
寻常艰得此欣逢,默计五升当百丛。
雨多水长倍加益,十里定收三十钟。
野人获之亦自足,何用虚靡太仓粟。
连日秋风思故乡,况复家田有茅屋。
坠网重腮鲈已鲜,莼丝牵叶又流涎。
急归收获苹溪畔,细拨芦花撑钓船。
拂开细谷芒敷舒,中有一米连三稃。
剖之粒粒皆尖小,整齐远过占城稻。
不烦舂簸即晨炊,更胜青精颜色好。
寻常艰得此欣逢,默计五升当百丛。
雨多水长倍加益,十里定收三十钟。
野人获之亦自足,何用虚靡太仓粟。
连日秋风思故乡,况复家田有茅屋。
坠网重腮鲈已鲜,莼丝牵叶又流涎。
急归收获苹溪畔,细拨芦花撑钓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秋收的生动画面,充满了质朴的生活气息和思乡之情。
开头用"江边野滩多老菰"点明场景,描写野生菰菜(一种水生植物)在秋天结穗的景象。诗人细致地描绘了菰米的形态:剥开外壳能看到粒粒饱满的小米,比著名的占城稻还要整齐好看。这些菰米不用费力加工就能直接煮食,颜色比青精饭(古代一种名贵食品)还要好。
中间部分写收获的喜悦。诗人估算着五升菰米需要采摘上百丛菰菜,雨水充足时产量更高,十里水域能收获三十钟(古代容量单位)。农人靠这些自然馈赠就能自给自足,不需要耗费官仓的粮食。
最后转入思乡之情。秋风吹起时格外想念家乡,何况老家还有茅屋和田地。想到此时家乡的鲈鱼正肥美,莼菜鲜嫩让人流口水,诗人恨不得立刻回去,在苕溪边收获菰米,划着小船垂钓。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描写野生菰菜的收获过程,展现了劳动之美和自给自足的满足感,结尾的思乡情绪更增添了温馨的人情味。诗人把普通的农事活动写得充满诗意,表达了对简朴田园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