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兔庵学博赴安顺

芭蕉关前打戍鼓,漏天十日九日雨。
西征健儿猛于虎,道傍箐深狸伺鼠。
朝行缚人暮驱牯,张目睢盱避无所。
仲家生苗砦无主,肆虐公然彍强弩。
野无烟市绝行旅,飞鸟山山铩毛羽。
尔独胡为此焉处,别家十年长儿女。
失意勿复论乡土,文章下笔造奇古。
诗法亦可籍湜伍,发须如丝白缕缕。
宛然褒博说邹鲁,及门弟子纷可数。
往往功名拾芥取,先生齿豁五十五。
犹抱麟经应科举,广文片毡寒且苦。
顾独求之荣衮黼,仅留僮仆丧资斧。
别我西行何踽踽,我为尔歌尔起舞。
舞意低昂歌激楚,而今输边方用武。
何处堪容腐儒腐,桑榆有路行可补,曷不去作咸阳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王兔庵的学者赴任安顺时的艰辛旅程,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环境描写(前八句):
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贵州安顺地区的恶劣环境:连绵阴雨、深山密林、野兽出没。还描写了当地少数民族(仲家生苗)不受管束、肆意妄为的景象,整个地区荒凉萧条,连飞鸟都显得无精打采。

2. 人物刻画(中间十二句):
重点描写王兔庵这个人:他离家十年,儿女都已长大;虽然满腹经纶、教学有方,培养出不少功成名就的学生,但自己55岁了还要参加科举考试。作为学官(广文)生活清苦,追求功名却耗尽家财,连仆人都离开了,只能孤独西行。

3. 感慨议论(最后七句):
作者为友人起舞送行,歌声悲凉。感叹当今边疆战事频繁,读书人难有作为。最后用反语建议:既然读书无用,不如去做商人(咸阳贾),这实际上是对"重武轻文"社会现状的讽刺。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漏天十日九日雨"等生动比喻让人感受到环境之恶劣
- 通过"发须如丝白缕缕"等细节刻画出一个怀才不遇的老儒形象
- 结尾的反话正说(劝人经商)更凸显了读书人的无奈
- 全诗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又暗含对社会不重人才的批评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古代知识分子的困境:即便满腹才华,在动荡年代也可能英雄无用武之地,最终只能像诗中的王兔庵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孤独前行。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