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在暮春时节离开京城、远行他乡的孤独与思念。
开篇用"残春匹马"的画面感很强——春天快结束了,诗人独自骑马离开繁华的京城(建章宫代指长安)。第二句"天南冀北"用夸张的距离感,表现与故人天各一方的怅惘。
中间四句特别生动:游子的衣衫被江南烟雨打湿,而留在北方的朋友可能正佩着结霜的宝剑。"王程"指公务行程,诗人突然发现芳草已枯黄,暗示时间流逝之快。用"浮云"比喻漂泊的心情,既形象又带着淡淡的忧伤。
最后两句是全文情感的升华:诗人望着天边,多么希望有两只大雁能带去他的思念。这里的"明月珰"(明月珠做的耳饰)是借代手法,把抽象的思念具象化为可以托付的信物。
全诗妙在把常见的思乡主题写得清新脱俗。通过"雨打衣""剑结霜"等细节对比,通过"芳草暮""浮云长"等意象叠加,让读者仿佛看到游子回望的身影,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山万水的牵挂。特别是结尾的双鸿想象,把孤独的旅程点染出一丝温暖的亮色。
宗臣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兴化)人。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