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太保金公(淮阳人二首) 其一

台星夜陨哲人萎,哀动朝绅泪暗垂。
补衮每闻禆圣治,安边频见董王师。
堂堂遗像归图画,赫赫元勋照鼎彝。
千载芳名知不朽,何须更索说之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悼念一位名叫金公的朝廷重臣(太保是古代高级官职)。全诗通过四个层次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和哀思:

1. 开篇用"台星陨落"比喻金公去世,就像夜空中重要的星辰坠落,朝廷官员们都暗自流泪。这里用天文现象比喻大人物的离世,形象生动。

2. 中间两联具体赞颂金公的功绩:他像裁缝修补衣服一样勤勉地辅佐皇帝治国,又多次统帅军队保卫边疆。"补衮""安边"两个具体事例,展现了他文武双全的才能。

3. "遗像归图画"到"元勋照鼎彝"是说他的画像将被珍藏,功勋会被铸刻在青铜器上永久流传。用可见的实物比喻不朽的名声,很有画面感。

4. 结尾点明主旨:这样的伟人根本不需要特意立碑刻文,他的美名自然能流传千年。这是对逝者最高的评价,暗示他的功绩已经超越了需要碑文记载的程度。

全诗用平实的比喻代替空洞的赞美,通过"补衣服""带兵""画像""青铜器"等具体意象,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这位大臣的才干和贡献。最后用"不需要立碑"的反衬手法,反而更突出了逝者的伟大,是悼亡诗中比较高明的写法。

何乔新

何乔新(1427年-1502年)字廷秀,号椒丘,又号天苗。江西广昌旴江镇人,何文渊第三子。明代大臣。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后拜刑部侍郎。孝宗嗣位,万安、刘吉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未几,复代杜铭为刑部尚书。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为刑部尚书,弘治四年八月(1491年)辞官归里,辞官后杜门著述。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03年1月19日)卒,年七十六岁。正德十一年(1516年),追赠太子太保,次年追谥文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