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山中寺庙的游历体验,通过钟声、云雾、香火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
开头两句写钟声在山谷中回荡,像闷在瓦瓮里的雷声,流动的云雾在山间徘徊。这里用"瓮底雷"形容钟声的沉闷厚重,用"流云万壑"展现山间的云雾缭绕,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幽深的山寺环境中。
中间四句写诗人的感受:心随着香火飘向古庙,闭眼仿佛看见天界的龙象(佛教中的神兽);打坐的僧人像枯木一样入定,坐久了连石头都要化成灰。这里用"枯僧"和"寒石"的意象,突出修行者的专注与环境的清冷。
最后两句写夕阳下的经幡渐渐暗淡,断续的钟声把诗人从梦境般的体验中唤回。用"断梦"和"再杵"(钟槌)的意象,暗示这次游历就像一场恍若隔世的梦境。
全诗最妙的是把听觉(钟声)、视觉(云雾、香火)、触觉(寒石)等多种感官体验融合在一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没有直接说"这里很幽静",而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氛围。这种"以景传情"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陈曾寿
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